56 浏览
回想那一年,正值香至尊三年窖藏版【鼻参大千】新近问世。甫一推出,便收到了来自原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、著名学者刘静老师的来信。她在信中写道:“三年富森红土窖藏,我一定要亲自上门闻一闻。”简短的一句话,却让我们心头一震——这不仅是一位学者的兴趣,更是一种跨越行业与学科的文化呼唤。

10月20日,刘静老师如约来到香至尊展厅。那天,她衣着素雅,言谈谦逊,不带任何架子,却在举手投足间显露出一种难得的文化气度。虽然她并非沉香行业的专业研究者,但在谈到香文化、宫廷雅事、香与士大夫生活的关系时,知识的深度与见解的精微,反而常常令我们这些“行业内人”感到汗颜。
她一边听我们介绍香至尊的经营理念——“追根溯源,只做天然野生真沉香”,一边点头微笑,不时以“特别棒”“特别好”表达认可。她的赞叹并非客套,而是真切的共鸣。作为使用者与文化研究者,她完全没有必要去迎合我们,正因如此,她的评价才更显珍贵。


在展厅里,刘静老师几乎顾不上品茶,便迫不及待地要求亲自闻香、看料。佛八宝、如意观音、无事牌、串珠……她逐一过手,认真端详,轻嗅,闭眼,点头。每一件沉香,她不仅关注味道本身,更会追问雕刻题材背后的文化寓意。我们惊讶于她的提问与见解,往往比许多雕刻师傅本人还要深透。
当谈及沉香的价值时,我们更多地从市场角度出发,讨论资源稀缺、行情走势、投资逻辑。而刘静老师则提醒我们:沉香首先是一种文化符号。自古以来,它是王公贵族的生活雅事,是宗教供养的必需,是士人修身的伴侣。她引用史料:清宫档案中记载,哪怕是皇太后,每月分得的沉香也不过四两,且只是中等之材。由此可见,沉香自古就是稀缺之物,而结香的偶然性与漫长性,更决定了它的珍贵与独一无二。
她娓娓道来:沉香树在遭受雷击、虫害时,会分泌树脂疗愈伤口,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成香。品质最佳的奇楠,更需要千年积累。宋代已有“一两沉香,一两黄金”的说法。她的话,让我们重新意识到:沉香不仅仅是一个商品,它背后承载的是大自然与时间的厚礼。

刘静老师在品鉴过程中,态度极为认真。她仔细地嗅、对比,甚至问到“生闻”“熏闻”“烧闻”的差别。听我们说起,因为坚持品质与产区味道的对应性,宁愿放弃一些利润,也失去过许多销售机会,她一度沉默,随后轻叹一句:“惋惜,但也难得。”
她强调,中国的沉香文化需要复兴。太多人只盯着价格,却忽略了沉香真正的文化与精神价值。如果只剩投机,失去了文化,那沉香之美也将不复存在。“你们能坚守,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。”她一再嘱托,要我们把品牌的理念和产品的品质更多地传播出去,不要怕路远。
在三年富森红土窖藏版【鼻参大千】的品鉴中,她被复杂的工艺与沉稳的香气所打动。我们向她详细介绍:富森红土22%的比例,搭配芽庄虫漏的调配,经历三年窖藏,再辅以特殊的气候与湿度调试。她听得极为专注,不时连声赞叹:“这才是真正的匠心。”
最终,她为这款作品写下五字评语:“甘、纯、净、柔、馨。”五个字,简洁,却足以概括一段漫长的匠作过程。她更是当场缘定千克版,将这份三年等待的成果收于己身。
回想那日,刘静老师的造访,让整个展厅弥漫的,不仅是沉香的气息,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温度。她的到来,是对香至尊理念的认可,也是对我们坚守的勉励。
作为沉香行业的从业者,我们常常说“匠心”,但那一天,我们更明白,“坚守”比“匠心”更重要。刘静老师的赞许,并不是因为我们会讲故事,而是因为我们愿意踏实做事。
时至今日,那年秋天的相遇,依然是香至尊最珍贵的记忆之一。它提醒我们:做香,不只是做产品,更是传递文化。也正因如此,我们才更坚定地告诉每一位香友——
买沉香,买的就是味道;
好香,可传承;
沉香文化,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。